OSI 參考模型
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
應用層
定義應用程式如何進入應用層的溝通介面,將資料接收或傳送給應用程式,最終展示給使用者。
展現層
將應用層的資料格式轉換(或者是重新編碼)成為網路的標準格式,包括資料的加解密,然後再由傳輸層...等的協定來進行處理。
會議層
確定網路服務建立連線的確認。
定義了兩個位址的連線通道之連接與掛斷,確定網路服務建立連線的確認。此外,亦可建立應用程式之對談、提供其他加強型服務如網路管理、簽到簽退、對談之控制等等。
傳輸層
這層定義了發送端與接收端的連線技術(如 TCP, UDP 技術)。
同時包括該技術的封包格式,資料封包傳送、流程控制、傳輸過程的偵測檢查與復原重新傳送...等等,以確保各個資料封包可以正確無誤的到達目的端。
網路層
封包能否到達目的地的路由概念了!
決定資料的路徑選擇和轉寄,將網路表頭加至資料包,以形成封包。
定義電腦之間的連線建立、終止與維持、資料封包的傳輸路徑選擇等等。
資料鏈結層
偏軟體部分
由邏輯連結層(Logical Link Control, LLC)所控制,主要在多工處理來自網路層的封包資料並轉成 MAC 的格式,負責的工作包括錯誤偵測、流量控制、壅塞問題的處理等等。
偏硬體部分
由媒體存取控制(Media Access Control, MAC)所控制,我們稱這個資料包裹為 MAC 訊框,MAC 是網路媒體所能處理的主要資料包裹,這也是最終被實體層編碼成位元串的資料。MAC 必須要經由通訊協定來取得媒體的使用權。
實體層
在區域網路上傳送資料框,它負責管理電腦通訊裝置和網路媒體之間的互通(0、1)。
硬體設備如線纜規範、集線器、中繼器、網卡...等。
Last updated